作者:时空斑点 |
学习佛法十多年,每次参加咨询会,我都有感悟。累积起来,小悟十几次,大悟也有好几次。“悟”是什么?“悟”就是明白我心。大脑中的知识点就像海上的孤岛一样,“悟”就像电光火石擦出火花,一下子穿透黑暗,照亮整个夜空,将这些知识点联系在一起。 最近,我对佛法的终极实相“一切唯心所现”又有了深刻的理解,对掌握人生命运的密码也有了自己的一点体会,下面我分享一下我的感悟。 人们对自己的命运一般有两种理解,一种是宿命论:万般皆是命,半点不由人;一种是人定胜天,像《哪吒》中说:我命由我不由天。这两种观点都是与自己人生经历密切相关的。有一类人,当他们顺风顺水的时候,会有一种有如神助的感觉,可是当诸事不顺,就会感到无能为力,这两种情况时间久了,他们就会有宿命的感觉,从而形成宿命的人生观。另一类人有过这样的人生经历:他们确定一个目标,制定计划,凭自己顽强的毅力不折不扣完成之后,就会有一种扼住命运的咽喉的感觉。然后他们不断总结经验,吸取教训,继续做事,从而形成自信的人生观。两种观点各持己见,谁也说不服谁。从世俗角度说,两种观点各有千秋。宿命者虽然乐天安命,不会有大的灾祸,但也消极,难有大的作为。不信命的虽然积极进取,但也容易招致祸端。在我看来,人们如果能认真修习佛法,一定会从中悟出人生命运的密码。 佛法的实相是“一切唯心所现”,一切都是当下自己创造出来的幻相,而你自己本身就是你的意识选择的结果,不多不少,恰恰刚好。佛法的核心秘密:这个世界是我们本心创造出来的假象,万古长空一朝风月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都源于当下一念,生老病死皆是空花,我们本心觉性永存,我们永远也不会死在本心觉性创造出的幻象中。学佛的过程就是深信一切皆幻、深信因果的过程,越相信就越解脱自在。从“一切唯心所现”角度理解命运,选择至善,你就会有至善的结果。随着理悟的深入和定力的加深,我对自己因果越来越清晰。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好运与厄运,都是我意识投射的结果。做事也是一样,准备越充分越自信,越自信越可能成功。这里的自信不是我们一般时候说的泛泛的自信,而是做事时深信我会成功。越相信,越会现出奇迹。我曾经有过一些经历,比如找东西,有一次一个东西找不到了,我静下心来笃定相信,它就在某处,结果真的找到了。当时想到地点时头脑中是出现亮光的。比如预测试题,我曾预测成功两次作文,一次是高考语文,一是中考作文,都是为我姑娘预测的。还有减肥,当我听到那个减肥方法时,我当时就笃定一定会成功,结果我减了近六十斤。平时讲课也是这样,我准备充分时,头脑中会有闪光,一下子全通的感觉,讲的效果就特别好。还有姑娘找工作,我帮她弄简历,训练面试,经过十几次波折,最后有眼前一亮的感觉。所以要想做事成功,我们首先要洞见目标,定力越深,对自己越了解,对自己的因果越清楚,对事情本身也看得越清楚。定力越深,我们对事情的调查越清楚,做事的计划就会越周全,调查、制订预案、实施、反馈、调整的逻辑越严密。所以我们能诚意正心,全力以赴,大概率事情都会成功。所谓,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,也可以这么理解。 还有古今完人王阳明,我以前一直不太明白他在龙场悟的是什么道。他反对朱熹的“格物”(就是探究外物,心外求法),提倡陆九渊的“心即理”,他说:圣人之道,吾性自足,不假外求。吾心即宇宙。吾心光明,夫复何求。他还提出要“致良知”。阳明学说有非常有名的四句话:“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,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”在我看来,他受佛法影响很深。这里的心指本心,“良知”指本心动念分别发出的善心。他在《传习录》中解释说:“心自然会知,见父自然知孝,见兄自然知弟,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,此便是良知,不假外求。” 说的也是这个意思。“虽妄念之发,而良知未尝不在,但人不知存,则有时而或放耳;虽昏塞之极,而良知未尝不明,但人不知察,则有时而或蔽耳。”这段话说良知也会被妄念蒙蔽。结合起来说,王阳明也是提倡至善解脱,时时照顾自己的起心动念,知行合一,过好这一生。有点像北派的神秀:“时时勤拂拭,莫使惹尘埃。”这里的“知善知恶”和“为善去恶”就是“知行合一”的功夫了。王阳明的原话是:“知者行之始,行者知之成。圣学只有一个功夫,知行不可分作两事。”我们明白,知道和做到相差甚远,好比冰面的八分之一和水下冰体的八分之七。王阳明说:“人需在事上磨,方可立得住,方能静亦定,动亦定。”这就是“知行合一”。知道的道理要在做事中检验,做事中不断总结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。至此,我好像对他的道有了点认识了。这里的道不是佛法实相,而是把握人生命运,安身立命之道。凭此王阳明成就“立德、立功、立言”三不朽。王阳明在现代也很受推崇。日本著名实业家稻盛和夫出身普通,学历普通,却创办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,他十分崇拜王阳明。在王阳明的影响下,他把自己的经验写在《心》中。在《心》中,他反复提到利他之心,也继承了佛法的至善解脱。 从以上来看,把握命运的密码就是深信因果,至善解脱,知行合一,快乐地享受当下。以上是我的粗浅理解,不当之处请老师和同学们指正。 |